close

  搖滾(Rock and Roll)是一種音樂類型,起源於1940年代末期的美國,1950年代早期開始流行,迅速風靡全球。搖滾樂直到50年代才定型成一種獨立流派。《美國傳統英語字典》和《韋氏詞典》都把「搖滾樂」定義為從50年代流行至今的,帶有搖滾風格的樂曲統稱(包含後來出現的龐克搖滾、另類搖滾等)。《大英百科全書》則把「搖滾樂」定義為狹義的、流行於五六十年代的音樂風格;這種音樂後來發展成更兼容並包、更國際化的搖滾音樂(rock music)。搖滾樂的節奏與同時代的藍調相仿,用小鼓強調每小節第二拍和第四拍(backbeat)。 經典搖滾樂一般使用兩把電吉他(一把主導、一把旋律)、一隻弦貝斯(50年代中期以後使用電貝司)、和一套鼓。

搖滾樂以其靈活大膽的表現形式和富有激情的音樂節奏表達情感,受到了全世界年輕人的喜愛。在1960年代,搖滾樂開始廣泛流行起來。樂曲在全世界傳唱,常給樂手帶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。搖滾樂的力量已經遠遠超出了一種音樂形式,它影響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、時尚品味、處世態度,甚至語言。

龐克搖滾(Punk Rock)是起源於1974-1976年的美國、英國、澳洲,是搖滾樂的分支音樂類型,有「反社會原則」(antiestablishment)的特色。

龐克運動起於七○年代中,結束於七○年代末,於九○年代初復興,「龐克」(Punk,另外一種更切中字義但不那麼流行的譯法是「叛客」)最早由美國樂評人Dave Marsh於一九七一年在搖滾刊物《Creem》用來形容某些樂風粗猛的樂團,隨後「龐克搖滾」即被樂評當成一種搖滾樂的類型。

台灣搖滾樂迷對於龐克運動的認識,除了「懂三個和絃就可以組團」之外,及一些正史脈絡,但其實今天的龐克會花更多時間尋找政治性的訊息,以及階級議題也就是政治--無所不在、廣義的政治──如環保主義、種族主義、性別主義、動物權、...,而貫穿所有議題的,則是無政府主義。

「如果要選取一種政治意識形態,那麼龐克基本上該算是無政府主義者。幾乎沒有龐克會去鼓吹任何形式的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。這並不是說,所有的龐克都飽讀無政府主義的歷史與理論,而是說他們都有一個以無政府主義為原則的共同信念,那就是,摒棄官方、政府或統治者,重視個體的自由與責任(哪個人不是如此)。」《龐克的哲學-不止是噪音》

「龐克對『從眾』的質疑不僅表現在與眾不同的外表與音樂聲響上...他們質疑那些被一般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:工作、種族、性...,也質疑自我──那些倚賴四周的事物來決定的順從者從未質疑過的。...龐克對任何一種權威都沒有大多的尊重...。」     《龐克的哲學-不止是噪音》

龐克文化的根源來自於青少年對自身處於社會現況的不滿,但有人認為,真正的龐克處理不滿的方法,是立即採取基進、不妥協的行動──音樂很重要,它是煽動人心的工具,絕非目的。

在台灣幾乎沒有人會否認,濁水溪公社是最能夠從台灣的文化脈絡出發,徹底表現龐克無政府主義精神的宗師級樂團,但真正吸引我認真去看待龐克搖滾的則是『滅火器』,剛進大學遠離家鄉,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,只有音樂是我的支柱,也讓我開始想念家鄉的語言,我是道地台北小孩,但父母都是鄉下人所以我們從小就跟著說閩南語,離鄉背井一個人讓我更想聽聽許久不曾聽見的閩南語歌,在夜深人靜的夜晚,『滅火器-人生』就這樣闖進我的耳中,並深深進駐我的心底,在我心深處留下一片漣漪,或許只有在地人才能寫出如此道地的閩南語,滅火器高雄在地人,在高雄闖出自己的一片天,擁有自已的粉絲,但在台北卻仍在地下音樂默默耕耘十年,2011年因受五月天之邀請,參與犀利趴吐演出,而開始受到注目。

關於文章中龐克搖滾的介紹,取材自jeph:音謀筆記:《龐克的哲學-不止是噪音》http://jeph.bluecircus.net/archives/reading/aecieaeea.php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音樂、搖滾、龐克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